ͼƬ 心灵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渗透_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基础教育 > >

心灵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渗透

来源::未知 | 作者: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国际教育的改革、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的现状等都要求我们实施心灵教育。心灵教育的出发点是将学生视为一个人,而非一个容器。心灵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而心灵教育的实施途径具有依附性,可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
【关键词】心灵教育  课程  养成途径 

        一 心灵教育的提出
        1.国际教育的改革理念渗透着心灵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的学会思想的推移,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隐喻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倡一种人道和责任感。心灵教育即是需要关注人之为人的本质和人的责任意识。要求教育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人性,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主席、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内尔诺丁斯女博士于1992年出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认为传统人文教育体系中,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课程完全围绕着学科知识来安排,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认为学校应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他人和平共处;他们善待自然;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
        2.我国教育现实和素质教育需要实施心灵教育
        观察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形式依然存在。学校教育中智育目标狭隘化,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熟练程度,仅仅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把学习局限在课本的记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体经验相脱节。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不够,导致学生的发展片面化,学生的内心、人格、精神世界被忽视。另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不能充分体现。分数、升学率这些硬性的评价指标,使教育缺乏科学性、艺术性。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诉诸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是的增长,更应该有心灵的不断完善。
        而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建立全面的教育评价机制,扩大教育视野。而在应试教育下,只关注学生课本知识,只关注成绩单上的数字,只关注成堆的卷纸……培养出的学生程式化、扁平化。教育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不断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和谐教育蕴含心灵教育的理念
        和谐教育是通过调控教育中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站在系统论角度,和谐教育包括:人体内部,个体内部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平衡;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和谐,从而达到协调的目的;人的群体之间,通过开放等实现和谐,从而达到进步;人类与自然之间有机联系,形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谐。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他认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上可知,和谐教育要求的是全面的发展,不是哪一方面单一的发展,是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各方面的提高,不仅仅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劳动观念,心灵的不断完善和和谐发展也是重要的方面。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灵品质,彰显人性,关注心灵教育至关重要。
        4.柏拉图的天赋品德论和其《理想国》具有心灵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的天赋品德论认为:在人的灵魂中有先天的“善”。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是凭空地在人身上产生善,消灭恶,教育必须以人的天性为基础,促进人的发展。而对于学的心灵教育更多的是教育者予以引导。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塑造人、培养人的问题。他认为:城邦或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或政府组织,而且也是心灵和人类活动的产物,为此,对人施以教育,尤其是开展以道德、品性为本位的心灵教育,才能拯救国家于危亡。其实这种“心灵教育”就是将人的心灵导向最高、最真、最美“理念”的教育。
        柏拉图提出用音乐进行心灵的教育。 
“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3]他意识到,只有合适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好的天赋有好的结果。其实,音乐在广义上即是人文教育,它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塑造人格,使人辨别美德,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反观小学生课程教学中,只要教育者积极思考,敢于创新,所有的教学科目都能对学生的心灵予以教育。由此,笔者开始反思心灵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 心灵教育的养成途径
        总体而言,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倡导全人的教育,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儿童。课程内容彰显生活,体现人文性:课程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浸透自然的熏陶,表现社会的思考。 
     心灵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熏陶,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课程传授和训练。本文中,课程是指综合课程,既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即学校中一切具体的课程形式。
        1.课程中引入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树立生命观,善待生命,真爱自我,友爱各种生命形式。小学生命教育课包括许多内容。举一至二年级的例子,它可包括:初步认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亲近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小学自然、体育与健康、语文、音乐等学科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当学生有了生命的意识,心灵就有向往美好和呵护美好的责任心。
        2.加强心理课程教育,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教育的实施利于心灵教育的不断提升。心理教育积极承担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独立人格的任务。积极的独立人格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人格,它与责任感紧密相连。关注学生自我内心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移情意识,对他人、社会、生活等充满关注、关怀的热情,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3.利用具体的教学科目课堂渗透人文教育
        在语文课上,利用丰富的课文资源,深挖里面的人文精神:利用描述自然的优美篇章—千岩万壑、山明水秀、大雨滂沱、风和日丽、万紫千红、莺歌燕舞、春华秋实等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体会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感悟人生的美好。数学课上,通过各种数字、计算的学习,感悟人类的智慧与伟大。外语课上,感受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交流、共融意识。在音乐课上,通过人的听觉来直感,音乐表现风啸、海啸、鸟鸣,表现高山流水、诗情画意等,音乐通过旋律美来描述美丽的自然,美满的生活,美好的情感……用这些可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4.利用自然活动课饲养小动物,培养各种植物,潜移默化进行心灵教育
        孩子学会关照小动物,将小动物视为一种生命形式而尊重,学会体会小动物的伤心与快乐,学会在与小动物的交流中履行一种责任。小动物的一举一动换化成学生体悟的肢体语言,体会其中的交流与情感,使学生萌生爱,进而关注与珍视。自然活动课中体悟植物生命的奇妙,引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学会感受植物生命的灵动。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注重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品行,他曾在著作中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赞叹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于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的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瑟瑟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他抵挡严寒。”通过这样的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内心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活泼的发展。没有心灵教育的实施和渗透,教育的实施是不完善的,没有心灵教育的渗透,学生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心灵教育的提出和重视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2]高正华.和谐教育:教育的理想与追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7
[3]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

ballbet贝博app下载_滚球体育官网-手机版|直播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

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

摘要: 质性评定方法是对量化评定方法的反思批判与革新,它全面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特质,真实地反映教...